肝硬化属于慢性疾病。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性阶段。导致肝硬化的病因种类繁多,我国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欧美国家则以酒精及丙型病毒性肝炎为常见病因。
肝硬化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处于肝硬化代偿期的患者大部分症状较轻,可有右上腹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脾脏因门静脉高压常可出现轻中度肿大。处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类临床表现。肝功能减退包括:消化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出血、贫血、内分泌失调、不规则低热、低清蛋白血症等;门静脉高压包括:门腔侧枝循环形成(主要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及脾大、腹腔积液等。当出现轻度并发症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出现少量出血而导致黑便,而严重曲张的静脉出现破裂后会导致便血、呕血。
一旦确诊病毒性肝炎,需要积极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干扰素、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等;如果是酒精性肝病,则需要及时戒酒。肝硬化患者需要格外注意保护肝脏、治疗并发症,必要时需要行分流、断流、限流手术或者肝移植手术。出现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可使用生长抑素或者垂体加压素收缩内脏血管,中等量出血时需要行内镜结扎治疗,急性大出血时可行TIPS或者气囊压迫止血。处方药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